项目新闻

卢磊: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路径方式及其实践案例
时间:2021.01.14浏览:4832次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

——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路径方式及其实践案例


分享嘉宾:民政部社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卢磊

该文章由卢磊老师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发展论坛》上分享而整理成的文字稿。本文13751字,建议阅读时间30分钟。


各位伙伴大家下午好,特别荣幸跟大家分享交流,也特别感谢主办方。我一直对福建的公益组织和社工机构有所关注,也大概知道在中国大陆的区域公益生态和社会工作发展的生态建设过程中,福建一直都有自身非常好的经验,所以我觉得也是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我个人对于社区治理创新的关注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之前其实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服务;2007年到2012年,我在北京一家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从事流动人口和社区治理方面的服务;2012年年底到现在从事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相关方面的实践、教学、培训和研究,还有社会创新的一些计划。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议题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时代背景、作用与价值、实践案例及发展反思。


第一部分就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时代背景。最近几年,社会组织包括社工机构有一个集体的转向,这个集体的转向在比较早的地区大概发生在5年前,如果是晚的地区,可能3年前或者最近的2年;很多社会组织包括社工机构都开始把社区治理包括以社区为本的人群的服务,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转变?我们一会跟大家先聊一下这个背景。


第二部分就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与价值。在社区治理的体系搭建和社区治理的创新格局中,社会组织如果参与进去的话可以带来什么?可以给政府对于社区治理和社区发展这件事带来什么?我想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部分也是今天的重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样态和存在方式以及一些案例。这些案例由于个人实践的局限,主要是以北京地区的为主,也会涉及到华北其他的区域。


最后一个部分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这个治理的发展反思,就是做了这么多年的跟进探索、实践以及研究,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以及我们怎么来看它。



01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一个新的时代与契机

第一个板块,我做了一个小的命题;我觉得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包括社区服务,实际上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的契机。如果一定要说有一个时间节点的话,我觉得这个时间节点比较集中性的出现大概是在2017年前后,我一会会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由于今年的疫情,其实我们对于社区有一个更多的认识——公益组织(包括社工机构)可以怎么样更好地助力社区建设,助力社区治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自己组织的愿景使命还有价值。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议题。


首先,我们现在迎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如果从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来去看,我的判断是现在的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它不再是过往的舞台的边缘地带。在过往很多年,我们从单位制向社区制,从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在过往20多年里边,并没有真真正正地走向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舞台。但是我觉得最近中央的顶层制度设计也好,目前的社区治理现状也好,已经开始逐步地让社区治理变成一个国家战略。


我们可以看一下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们也可以找到社会组织去助力和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过程里边社会组织的角色。


第一个部分是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到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而且它更进一步的说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能够实现政府的治理、社会的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里面,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报告里面,明确提出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治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和角色。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在哪?我理解的基层就是城乡社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第二个部分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里提到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这28个字的社会治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民主协商,可以有社会组织的空间,尤其是在做参与式议事协商方面的一些NGO、社会组织。社会协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社会组织,它能够去贡献于社会治理或社区治理的体系。而公众参与的元素也会涉及到社区社会组织,包括我们所说的居民队伍。


所以从这两个非常重要的顶层制度的设计和报告中,我们可以留意到,社区治理已经成为了国家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觉得这个重心可能在未来会延长20、30甚至更长的一些年份,会成为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


第二板块社区治理不仅仅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自上而下的党政作为;我们可以看几个方面:制度设计以及主要的政府部门、一些相关的部委在推动过程里面主要的一些作为。


第一个方面,制度设计。


在引领社区治理和社区改革方面的一些顶层制度的设计中,最早动起来的是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是我们国家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的主责的政府部门。2013年,民政部跟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在这个文件里第一次特别明确地提出“三社联动”的服务机制,即以社区为服务的平台,以专业的社会组织为服务力量,以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人才支撑的一个服务机制。到目前为止,这个服务机制一直是民政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和基层社区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重要的变化出现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这个文件最主要、最核心的第三板块,标题就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而且用了一个单独板块进行介绍,这也意味着未来以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为主要业务方向的社会组织,会成为未来专业社会组织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点是2017年先后有两个政策文件,体现了党政在推动社区治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力量。尤其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个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区治理和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布的文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里提到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怎样有效地参与和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建设,也从顶层制度层面吹响了推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整体规划。所以说社区治理成为国家规划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就是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向。


在同一年,也就是2017年,民政部出了191号文《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跟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个方面,党政的作为。


体现在通过试点改革创新的做法去摸索和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经验。民政部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开展了三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试验区,福建省也有几个市的几个区成为非常重要的镇,摸索出了自身的一些经验,这是以试点的方式来尝试性的推动一些革新或改革。还有一些地方在做社会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比如广东,尤其是深圳,他们做家庭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都会把专业化的服务让渡给专业的社会组织。面对儿童、妇女、残障人士、老人和其他的一些专业化服务,也都可以看到专业的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的角色。


在三社联动比较早期的时候,北京市朝阳区选了两个城乡结合部的区域进行了试点,而且这个经验也得到了推广。同样也是北京市朝阳区,在2015推动了社区创享计划,我们等下会具体聊这个案例。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和成都市做的都是非常成功的。


通过顶层制度设计的变化,通过主管的政府部门在推动改革创新当中的一些做法可以发现,从管到治的转变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念的转变。有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让渡更多的机会跟空间给社会组织,或者邀请社会组织参与到基层的治理和社区治理的过程里面来。对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这样一个一字之差的过程,在我看来有4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就是理念的现代化。我们过往总是被动地把人当成一个管理的对象,但是社会工作的理念也好,公益的理念也好,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每个人都可以比较理性、比较有序地去参与社区建设。但社会工作也谈助人自助,中国的社区中,讲究熟人社会,邻里互助,而创新其实非常符合现代公益的理念。我们怎么样看社区的居民,我们是把它当成一个被管理的、被管控的一个对象,还是可以给他开阔一些机会、搭建一些平台和载体,能够让他可以有序理性地参与社区的建设?我想其实最后这一点是我们最新的方向,也是我们现在很多的改革创新、很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的支撑。我们公益组织去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是有价值主张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的治理是单体制度,现在在谈共建共治共享、多元共治,我们会发现社区里面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了,光靠某一个方面的力量可能解决不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社区内外的力量能够叠合起来、能够加倍。而整个社区治理的主体变化当中,其实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力量,就是专业性、社会性、服务性比较强的社会组织。


第三个方面就是注重参与性。从管到治的过程是我们处理的一个关键,比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无论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是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还是社会工作者,我们跟服务对象是for的关系,还是with的关系?其实做公益、做社工的伙伴都清楚,我们做的是with的关系,从管到治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参与性。居民其实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愿,有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资源,我们就搭建一个平台、开拓一些机会,让他能够有序地参与进来,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这一点恰恰跟公益组织、社工机构比较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又非常有关系。


第四个方面就是方法的专业化。大家会发现现在的社区治理,包括社区里不同人群的服务,老年人的、儿童的、残障人士的、单亲妈妈的或者其他特殊群体的,需要很多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社会工作;但社区治理可能还会涉及到空间的改造、社区的规划、居民的动员、社区的议事协商。现在的社区治理想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有具备不同的专业技术的人;他们能够在一个空间里面,通过跨专业的技术协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而社会组织恰恰比较注重行动策略和行动方法。


因此我觉得从管到治的转变过程中,是政府观念转变的过程,同时这4个方面每一个点都会跟公益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理念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这也会给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非常好的依据和支撑点。


我们刚才看的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个事情做成功、做好,我们一定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自上而下,根据要求去推动;同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自下而上有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把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接轨,很多事情可能做起来就会容易一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社区治理的服务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我们觉得是自下而上的开始倒逼社区治理的改革和创新。


现在的基层社区实际上面临着双重困境:


1.居委会的困境。社区治理是一个共同体,社区是大家的家;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现在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双重困境同时存在,社区的治理和服务的创新非常有难度。如果大家跟社区居委会有深度的接触,你会发现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繁杂。上有千根线,下有一根针;社区是个框,啥都往里装,这个框这个针都是在形容现在的社区。这就不得不使得它向上看,使得它围着居民转、真正去解决治理难题和服务的精力、时间就比较少。


还有一个困境就是社区的服务力量也比较小。小的社区几个人,大的社区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但你会发现居民的体量永远都是大的,而且服务的需求又比较庞杂,这也是一个挑战。同时,基层社区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程度、专业性是不足的;这也会给社会组织的参与提供一些空间和机会。现在基层的社区也面临着权责不对等的问题,现在的社区是强管理弱服务的,但是对于居民来说,如果只有管理没有服务,他就没有参与感,没有获得感,就很难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区建设里面来。


2.共同体的困境:


第一个大家也熟知,我们可能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尤其是在城市社区,现在面临的问题太复杂了;我们住在同一层楼,6年8年谁也不认识谁,顶多在楼梯里边好像见过,彼此之间打一个招呼,可能连话都不会说。


第二个就是居民参与性的确比较弱。我们在很多社区都算过一笔账:如果把经常来参加社区活动(不是享有服务,是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包括志愿者的人数,除以社区居民所有人数的,除完之后会吓一跳。因为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可能1%都不到,而且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社区居民没有被动员起来、参与进来,怎么样能够实现居民参与、居民建设社区?


第三个是公共精神比较乏力。这跟我们大的社会环境诚信危机有关系,包括我们怎么样动员辖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建设里面来,不只是办公的时候在,而社区建设的时候就没有了它的声音。这个双重困境实际上也会使得我们的治理难度比较大。


社区已经特别明确地成为了社区问题、社会问题和需求的一个聚合点。它呈现出了需求和问题复杂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三化特点,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比如说养老的、儿童照护的、新老市民融合的,困难人群服务的;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重新涌现,服务的力量比较单薄,专业性又跟不上,就会带来大量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新老问题的交织是横向的拓展。再有一个就是纵向上的变化,居民的需求内容越来越多元化了,层次越来越高,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同时,居民的需求同中还有异,而且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居民的权利意识在增强,利益诉求表达途径的更加多元。北京有12345,现在只要大家不满意都会打12345,或者说可能居民本来就是一个媒体人,有一定的资源,不再像过往遇到问题去找社区商量商量,而是会通过他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利益诉求。如果我们是躲着去回避问题,其实问题会越来越复杂,会越来越越严重。


社会组织本身也是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为使命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对于社区的问题和需求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或者说有这样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就会使得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有了很大的冲击,倒逼社区治理跟服务改革。当然社区也有更大的需求来邀请更多的专业性、服务性、社会引领比较强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现在的社区治理急需整合多元的力量,尤其是专业性、服务性、社会性比较强的社会组织,都是我们多元共治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第一个部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迎来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无论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还是自上而下的角度,还是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因此我觉得社区治理一定要找到一个特点,就是整合专业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然后培育社区里面的内生力量,让内外的力量有力结合在一起,再去回应社区治理和社区的服务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第二个部分就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作用以及价值;就是当社会组织跟社区相遇的时候,是力量叠合还是内耗的倦怠呢?我们有时候会发现社会组织跟社区联动合作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顺利,而社区也在不断去找能够符合他的口味、或者说他觉得比较专业比较规范的组织放进去。


当然我们肯定希望当社会组织跟社区相遇的时候力量是叠合的。当从一个更大角度来去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致力于社区服务,它的价值及作用还是比较突出的,我觉得这个合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对社区的联动、协作,不是看各自不同的地方,更多的时候要看共识,或者说在磨合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共识点去推动一些可能的改变。



02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作用与价值

从过往的一些案例中看,其实有很多非常突出的作用和价值,比如说: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减轻社区已经有的压力;我们刚才说了社区里面的人员有限,专业性、职业性又不足,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组织参与也可以扩大自身在基层社区的影响力,或者说等社区落地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打造或者找到落地的、比较开放的一些区域,同时去形成一些服务品牌、项目品牌,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自身也获得了一些积极和正向的力量或变化,这是两个大的维度。


比如像很多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工机构,之前做三社联动的项目里面就会有四点半课堂去回应社区居委会比较头疼的、也是社区的一大类需求,就是儿童照顾和儿童保护、课业辅导以及课业辅导完成之后孩子的群体性生活的需求,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对于基层社区组织的理念、服务的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北京很多社会组织在社区联动的过程里面,协助社区形成了一些品牌化的服务和项目,包括失独家庭、低保家庭的子女陪伴计划等方面。

第二个大的方面是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去改变基层的服务者、社区工作者或者居民领袖的理念的过程,就是促使基层服务者的变化,无论是理念还是技能还是方式方法,同时我们自己新的从业者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历练。因为在社区里面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比较多样,比较复杂,在这个过程里边,社会组织的从业者、社工也可以有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现在很多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有一个方向是干预什么?干预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比如说给社区工作者提供能力建设培训,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比如说北京恩派,他们在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方面做了很多的事情。我印象当中就在一个街道做了社区公益经理人的培育计划,把项目化的思维和项目化运作与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基层的社区工作者,让他们能够有这样的理念和方法给到在地的社区居民。北京有个机构叫爱思创新,它们通过社区可持续生活倡导的项目影响了一些社区的主任书记,他们可能最早不太接受,觉得给自己增加了负担、很排斥;慢慢地觉得这些组织怎么跟社区原来做活动方式方法不一样,尤其是一些参与式的方法,然后他们慢慢地去学习专业社会组织的一些方法,进而把这些方法转化成未来在社区大量治理和服务工作中的手段工具,甚至是一些理念的内化,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再有一个就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也能够去培育一些社区内生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这会使得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的伙伴会更多。比如北京东城区的朝阳门街道的竹竿社区就孵化出了一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就是竹竿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的会员涉及到居民个人、辖区单位,很多的问题通过共服务协会得到了很好地解决,长安门街道还有在北京的第一家社区基金会。


还有就是社会组织通过在社区里面去做一些服务,也挖掘了一些居民的领袖和带头人,同时他们也拓展了社区的一些志愿者,培育辖区内的社区社会组织去解决社区里的一些相关的议题和问题,甚至能够引导一些社区社会组织从很单纯的自娱自乐、唱歌跳舞打太极,慢慢地转向为有一些公益属性的,甚至能够孵化其他其他公益组织。这里面提到的金手指爱心坊,是北京市朝阳区的安贞街道的组织,它原来就是一个阿姨退休之后做丝网花的自娱自乐的组织,通过社区创享计划小微项目的指导和支持,这个社区社会组织自己又孵化出来了另外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一个给高龄和空巢老人提供服务的助老服务队,助老服务队非常好地把社区里面高龄老人、残障老人、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心灵陪伴慢慢地承担起来,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也是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体现价值的地方。


再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通过社会组织很多的项目的落地跟社区的联动和协作,可以构建社区的公益文化,让社区变成有人情味的社区,或者说能够慢慢去找回熟人社区的感觉。所以这对对社会组织自身的一些己任,包括自身的公益性以及倡导的利他文化、公益文化都有很大的关系。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把志愿文化、公益文化、市民文化非常好地带入到社区,然后让社区文化中能够有公益文化的,我觉得发挥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因为大家会发现如果有了更多的大众了解的例子,有了更多的大众通过我们的服务了解了社会工作和公益组织,我们的行业发展就开始慢慢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所以我觉得公益慈善也好,公益服务也好,社会工作也好,如果我们要获得更多的认可,无论是政府的认可还是老百姓的认可,都是要扎根和适应在社区里面,一步一步换来的,就是对我们的典范、我们的专业化服务、我们的专业性的体现。


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过程的最后一个作用是,有助于协助社区的转型升级。从原来比较偏行政型的社区转向输入型的社区,或者说治理型的社区,也让社区治理的机制能够有所变化,比如三社联动、多元共治,它可以真正落地、扎根。我们一会也会聊的案例就是北京恩派在2015年跟北京市朝阳区相关的党政部门合作推出来,到目前为止有5年的一个社区创享计划。通过这样的一个创享计划,把公益组织社工机构的作用发挥得非常好,而且能够跟社区产生联动机制,去挖掘社区的能人、居民的领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同时又撬动辖区单位的资源,再去解决社区治理的难题,初步显现出了一个多元共治的迹象。



0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多元样态与实践案例

我们刚才谈到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过程里面,空间很大,也会有很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里面,也是实现我们的组织的愿景使命、我们自身的规划,也包括我们去推动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社会工作走入寻常百姓家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我们就会要聊一聊社会组织如何助力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我想以北京为主要的区域来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多元的样态和一些实践案例。


首先我觉得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或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最简单的一个出发点,就是我们可以去探索和去做小而美、但是可能会非常有推广价值的一些品牌项目去参与社区治理。北京大学的王思斌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他说对于公益组织、对于社工机构来讲做好服务其实就是参与社会治理。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道理,而且这个观点非常符合公益组织和社工机构。所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中,其实第一个我觉得真的是可能大家也都在做的一些基金会资助的、企业赞助的或者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通过这些小而美的项目我们去探索一些经验,探索一些智慧,再慢慢地加以推广。所以我觉得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创新可以从小入手,尤其是有些组织刚刚成立,或者对于社区治理和服务不太熟知的,可以就从小的项目里面开始。


举个例子,北京的美新路基金会,这是一个操作型的基金会,他们前几年就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落地跟北京市丰台区的和义街道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美新路基金会主要做两个业务方向,一个是助老服务,一个是关于青少年的服务。它的助老服务在和义街道的项目就叫和美夕阳,就是和义街道社区助老、志愿助老的服务项目,主要面向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和高龄老人。这个操作型的基金会在参与社区民生服务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做法呢?我觉得非常非常有意思。美新路刚进去的时候,就想怎么样能够非常好地在项目结束之后可以撤出,所以这个项目就做得是非常有意思。美新路有自己培训比较成熟的助老志愿者,主要都是一些社会的志愿者,要把这个项目做得更好,而且能够挖掘社区的内生力量出来,并且如果他们走了,可以给社区或街道留下来什么的时候,他们想到的这样一个操作策略——就是老人的陪伴和照顾大家都知道,如果是入户的陪伴、长期的陪伴照护支持,一般比较主张2对1的助老服务,原因是一对一的服务风险比较大,二对一的服务第一,两个志愿者在入户的时候彼此之间有相互的照顾;第二则是有什么风险的时候,彼此之间还可以相互证明;第三就是如果人员有流动的话,如果再变一个志愿者去做对接和照护,老人对于新的志愿者的接纳是需要很长的过程,这也是老人的特点。


美新路基金会除了自己的志愿者,他们跟街道、跟社区联合,在街道和社区招募一些低龄老人,尤其刚退休或者年龄不是太大的又特别想发挥余热、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建设的在地社区居民组建志愿者队伍,然后他们给这些在地居民组建的志愿者做一些培训、增能、能力建设,完了之后一起推动成立了一个助老志愿服务队,这样就探索出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就是1+1+1的助老探索。1+1+1就是社会组织在落地项目到街道和它相应的社区时,第一个一是专业社会组织的社会志愿者,都是通过培训和能力建设的;第二个一是从社区里边招募而来的一些在地居民组建的志愿者,美新路基金会也会给他们做培训、能力建设、参访交流,然后去陪伴照护最后一个一,就是被招募来的空巢孤寡老人。我就觉得这个项目在设计的时候非常非常的棒,我在给很多的社区分享和交流的时都会去讲这样一个案例,尤其是社会组织在跟社区合作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怎么样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有不同的策略,去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特点。到项目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美新路基金会就向后撤了半步,由在地化的居民组建的助老志愿服务队稳定地、持续地给社区里边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基金会退半步去做技术支持,同样来继续跟类似的项目。从这个案例来看,我觉得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从这样的策略开始。


刚才举的是服务性比较强的案例,还包括现在一些社区,比如说社区公共环境的建设和社区里面停车难的问题的解决,也都会有社会组织力量的介入。我觉得其实跟刚才的案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从小切入进去,以小见大,在这个过程里边积累自身的经验,也慢慢地带来社区的一些改变。


第二个案例是叫一加N助力计划,北京市的东城区在2012年的时候就做过一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专项计划,这个专项计划里面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跟街道社区合作,最主要的就是培育或者说让社区里面已经有的居民队伍和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慢慢的规范化,能够有稳定的活动,队伍自身能够慢慢地就做得像模像样,有组织的结构、有组织的规范,还有定期的活动等,这个专项计划我觉得也特别好。而且我觉得当时东城区的民政局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不是说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而是真的就去找了一些懂社区、又比较专业的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把它引入进来,通过一些项目的支持,去带领和过程式的、陪伴式的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当时我也是在一个社会组织里工作,当然正好就对接了建国门街道的三个社区社会组织,一个是社区的环保队,一个是便民服务队,还有一个牵手俱乐部,牵手俱乐部是给单身年轻人和老人做交友联谊的组织,而且这三个组织有从无到有的,也有不断地通过做小微的项目不断规范化的,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样态,就是专业的社会组织进来,可能不是做直接的服务,而是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根据社区社会组织要做的服务的方向、治理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让这个组织变得更加规范,变得越来越有社区的影响力;同时把服务的规模也能够慢慢地扩大。


当然我们谈到社区社会组织怎么培育的时候,很多的社区都在面临着这些痛点,也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当中、去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增长点。


第一,我们可以怎么样慢慢的让自益型的、自娱自乐的,或者互益型的组织,能够慢慢向志愿公益型进行转型。


第二,就是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怎么样更好地培养第二代领导人,怎么样让一个组织变得更加的规范有序,有民主决策,在这个过程里面也可以由专业的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第三,就是社区社会组织怎么样可以比较规范化的建设,比如说志愿者的管理,比如说品牌的活动,或自身品牌的小微项目,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也是是专业的社会组织作用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样态,就是两家或者三家组织一起合作,在同样的社区里边做社区治理创新跟服务的项目,不同的社会组织运用它们不同的专长和优势,进行社会组织的组合去共破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难题。


比如北京议事协商方面做得非常好的社区参与行动跟通合公益,他们两家组织就在去年开始包括今年一直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交道口街道的福祥社区,一个是体育馆路街道的四块玉社区,各自发挥他们的优势来去推动社区治理。


社区参与行动最重要的优势是应用开放空间、世界咖啡馆等议事规则,来让居民参与议事、比较理性地去提供一些想法意见和建议,然后把需求聚合上来。但是在后端比如说怎么样让居民能够动员起来,然后能够出一些金点子,甚至能够组织化行动起来去做一些小微项目,然后去解决问题,而这个恰恰就是通合公益的优势。所以在这个2个社区里头就非常好的发挥了两个组织的优势,我觉得这个也是特别棒的一个点。


接着要说的这个案例跟企业有关系,就是汇丰银行在2011年、12年的时候就拿出了几百万的资金跟恩派合作,在全国各地找了一些比较有开放性理念,愿意去做事的基层社区合作。汇丰银行出钱,恩派运用它跟各地的公益组织、基层的社区联动合作,恩派来培育、陪伴、辅导和支持。社区产生联动机制,挖掘社区里面的居民组织,完成社区里面的问题,自己发现、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自己去解决。这在2015年晋升和提升成为朝阳区社工委跟恩派的整体行动计划,叫社区创想计划。社区创想计划在2015年拿到了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奖。这个创想计划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整合社会化的资金,比如说基金会的资金,由专业的社会组织跟区级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合作。专业的社会组织用项目化的方式,叫微创的也好,小微项目大赛也好,通过跟社区的党委、居委会服务站的通力协作,用小微项目的载体和方式去挖掘和培育社区居民领袖,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或者有些专业性服务需求去引入一些服务型社会组织,推动社区治理的难题和民生服务需求的满足,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就特别特别棒。而且他们有些街道除了像我课件里面最下面的那个图,就是他们的案例集,案例集里面的主角,除了社会组织陪伴以外,都是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自身的一些力量。这个做法非常好地借鉴了英国、新加坡包括我们国家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的经验,而且整体的行动计划里面,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专业社会组织、社区基层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辖区单位服务型社会组织,大家是各归其位,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各获所需而且有所协作,呈现了非常好的多元工作的特征。而且把社区基层的经费,包括社会化的经费最大化的有效地加以使用,这个行动计划带来了很多变化。


这个行动计划由专业的社会组织作为枢纽的和中枢力量去推动,而且推动了治理难题的解决、社区居委会的归位和社区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包括辖区单位的作用的发挥。到今年社区创享计划出现了一些零元的体验项目,就是辖区单位认领了一些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议题,经费也是由辖区单位来出,然后由专业的组织和街道把平台搭建起来,影响其实非常非常大。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样态,就是现在有些社会组织在开始受委托去运营和维护一些基层枢纽性的平台,比如说街道级的创享中心,街道级的社区社会组联合会,通过这样的平台运维去参与构建一个区域性的社区治理生态,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把平台运营、组织聚合和区域性的社区治理生态能够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也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和我们公益组织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



04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反思

刚才我们从几个梯次看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跟服务创新的样态,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也有一些经验,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在这个过程里边基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能不能把社区治理的空间让渡出来,让不同的力量包括专业性很强的社会组织引入进来,政府也要发挥它自己的角色和功能:一个是政策的支持,一个是资金的投放,同时在这个过程里面把空间释放给社会力量去做。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点,社会组织如果要参与社区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跟街道跟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建立是你能否顺利参与的非常的重要前提跟基础。所以我们需要社会组织跟社区彼此之间用心了解,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也放低姿态,做一些尝试性的突破,在对接过程中能够精准的去抓住问题和需求,把专业性和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第三个就是社会组织主要的优势需要彰显出来,比如说资源链接的能力,比如说专业服务的能力,比如说比较好的经验、比较好的创意、比较好的点子的一些共享,这都是社会组织可以去彰显的力量和优势。


第四个就是我们老说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我们不仅仅看到社区里面有复杂的问题,而且要去挖社区这个矿,但是挖出的是煤还是挖出来金子,真的要看我们的本事。我自己这些年深蹲在社区有很大的一个体悟,其实每个社区居民都是社区治理的行家里手,当我们把这种人的资源、空间的资源、文化的资源盘点而且呈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可以在我们运作平台的过程中非常好地发挥作用。


第五个就是人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告诉我们,其实人才是社区治理的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包括职业管理人,包括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朴实的不同的社区居民,有老年人、有中青年、有儿童、有妇女、有残障人士,其实他们都可以参与社区建设,他们也都有自身的能量和优势。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优化空间,我们也需要看到;有痛点,但那个痛点就是我们努力的一个空间。


第一个就是社会组织跟基层的街镇合作,现在很多的街镇都在搭建自己的联合会或基层枢纽型平台,但我其实还没有看到人员比较专业、比较齐整组织结构比较好、组织比较规范,而且服务比较专业的枢纽型平台。所以其实未来社会组织可以在基层枢纽型平台的运营、维护和规范化、专业化的建设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二个就是社区社会组织的转型升级。因为现在很多的社区基层的组织大部分都是文体类的,自娱自乐类的,这一类组织怎么样在保有他兴趣的基础上,非常好的引导他去参与社区社会服务,或者我们去培育孵化新的社区社会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第三个我觉得是全球社区治理的一个难题,叫中青年群体怎么样能够非常好的动员和参与。比如现在北京有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但我们每一个公益人在社区有参与到我们的社区建设吗?其实可以从我们自身的组织和我们中青年群体的动员开始做。


第四个就是社区治理特别需要多元的组织,知识性的、服务性的、基金会、社工机构、联合会这样的平台,也包括不同的技术,比如懂规划的、懂空间改造的、懂社会工作的一些方法的叠合,它会让社区治理变得更加的多姿多彩。


第五个就是社区治理需要我们从小切入进去,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然后不断地沉淀下来一些机制,甚至能够把它转化成政府的服务体制和机制当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我觉得我们未来的路可以走得更远。


最后这句话是送给大家,也是我自己自勉的。我觉得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未来的方向跟公益圈是一样的,去打造区域的良好生态,它需要以党政部门切实的重视和引导支持为基础,用基层枢纽型和平台型的力量为纽带,充分发挥专业社会组织的优势,整合多样的力量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我觉得接下来这8个字很重要,沉下心来扎根社区,然后深入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态链,我觉得这个可能才会是我们未来的持续发展之道。






榕 / 树 / 伙 / 伴


“榕树伙伴计划”是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委人才办指导,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发起,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的福建公益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支持“根扎南国、福荫八闽”的青年公益人才成长突破,引领公益行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融。

核心价值:初心|务实|担当|分享






分享到:
联系我们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100-2号融侨中心38层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电话:0591-86325625
Copyright © 2024 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电话:0591-86325620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闽ICP备17024850号-1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