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刘洲鸿:基金会在公益生态建设中要发挥好催化剂的作用
时间:2019.11.20浏览:4008次

自然万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大自然如此,社会如此,公益行业亦如此。一个强大的生态,可以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链接与沟通,还可以相互支撑、共生,促进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善达网注意到,自2008年成立起,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就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的生态系统建设,近两年更是将其作为了论坛的未来发展战略。主办方认为,只有推动公益生态系统的完善,民间公益慈善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11月22日-2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又将召开。基金会发展问题再次成为公益行业关注的热点,而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公益生态建设。活动之前,善达网以“构建公益生态建设”为主题,对包括贾西津、李志艳、彭艳妮、吕全斌、刘洲鸿等业内专家和实践者进行了专访,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公益生态系统,基金会在在公益生态建设又应承担怎样的角色和责任。


今天推出系列专访第二篇《刘洲鸿:基金会是公益生态建设的“奶牛”》。刘洲鸿先生现任福建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他认为,任何行业生态的建设,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公益行业也不例外,基金会是公益生态建设的“奶牛”,要发挥好催化剂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91125101810.jpg

马广志:你曾先后担任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和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现在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任上也已3年多了。在你看来,中国公益生态近些年有什么变化?


刘洲鸿:一是与公益相关的机构和组织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基金会、地方枢纽型机构,近两年又涌现了很多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组织。二是资助型的基金会越来越多,十年前只有三五家,现在则达到了100余家,占到了大概在基金会总量的1%左右,这个当然与基金会总量的增加有关。三是,有些地方上的资助型基金会,虽然钱不是很多,但影响却很大,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地方公益生态。


马广志:福建省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错。


刘洲鸿:福建省目前有350家左右的基金会,每年支出大概有20亿元,但资助型基金会也就三五家,以恒申慈善基金会、同心慈善基金会、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和林文镜慈善基金会为主。作为企业基金会,我们除了做一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教育、医疗方面的公益项目,也资助行业的发展,在行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方面做了一些事情,虽然真正用于资助的资金只有1000万元左右,但效果很明显,公益生态很活跃。


马广志:基金会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刘洲鸿:是的。11月22日-23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将在福州召开,其中有个分论坛要发布一个《催化区域公益生态:基金会的机遇和责任》的报告。这个提炼还是很准确的。基金会在推动公益生态的建设中,起到就是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因为基金会有钱,也有理念,是区域公益生态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比如,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开展了“榕树伙伴计划”,培育福建未来公益领袖,也联合恒申慈善基金会、德诚基金会、正佳基金会开展了“束脩计划”,为福建公益从业者外出参与培训、会议、考察、参访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会引进省外的专家学者来福建讲课,这就激活了当地的公益生态,促进了福建省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还联合恒申基金会、同心基金会,与上海方德瑞信(中国筹款人联盟)、北京益修学院合作,由福建本土的支持性机构鹏辰中心开展了“香草计划”,提升福建公益组织筹款、传播方面的人才,培育中坚力量。


马广志:你尤其重视“公益人才生态”的培养,这对于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意味着什么?


刘洲鸿:任何行业生态的建设,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公益行业也不例外。和所有专业领域一样,公益也需要职业化,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吸引优秀人才,选用育留,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公益组织常常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一方面,很多公益机构的薪酬待遇、专业能力、团队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差很远,很难招到专业的人,另一方面,机构没有专业人才,很难提供好的服务,也很难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募集到资金。只有人才问题解决了,这个恶性循环才能被打破。“榕树伙伴计划”、“香草计划”和“束脩计划”就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现在来看,效果还不错,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称之为公益发展的“福建模式”。


马广志:您能否总结一下,这种“福建模式”呈现哪些特点?


刘洲鸿:如果有“福建模式”的话,可以有这样两个特点:首先,人才的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前面提到的公益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还会不定期举行“福建公益沙龙”和“公益组织大讲堂”等活动,邀请省内外的专家进行培训和分享;其次,基金会联合资助模式。很多项目都是几家基金会联合在做,品牌不一定为某个基金会所有,而是大家共同拥有,我们追求的是推动福建公益事业的发展。当然,前提是大家理念一致,比较团结。


马广志:公益生态向好,是否会对政府的政策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刘洲鸿:对我们的做法,政府当然是很认可和支持的,也撬动了政府在公益生态建设上投入的增加。比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时,会购买一些支持行业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也会推出孵化园来支持公益组织发展和孵化。同时,政府看到公益机构能力提升后,也会放心的把购买服务拿出来,互相促进吧。

对整个中国公益事业而言,我觉得这种做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无论是生态建议从人才抓起,还是联合资助的模式,都可以为行业生态建设提供一种思路。


马广志:我记得你之前在一次沙龙上有个比喻,如果把公益生态系统中的基金会看作奶牛,资金就是牛奶,政策环境就是草场。


刘洲鸿:基金会是公益生态建设的引擎。中国现在有80多万社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缺少资源,他们当然希望有多的奶牛。令人欣慰的是,本土资助草根公益组织的基金会越来越多,这对于构建中国公益慈善系统的良性生态非常重要。


马广志: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一直致力于基金会行业生态的建设,您对此有什么期待?


刘洲鸿: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做了很多呼吁和推动,但怎样真正地深入下去,推动区域公益生态的建设,促进当地基金会理念提升和业务转型,还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此次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在福州举行,对福建公益行业是一种鼓舞,而且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做法,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福建的公益生态建设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善达网

分享到:
联系我们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西大道100-2号融侨中心38层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电话:0591-86325625
Copyright © 2024 福建省林文镜慈善基金会 电话:0591-86325620 邮箱:lwjfoundation@163.com 闽ICP备17024850号-1
技术支持:海西天成